原料药“涨声”连连 维生素企业半年业绩靓丽

浏览量:12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17-08-01

医药网7月31日讯 环保态势升级对原料药行业的影响正在显现,多数有市场支配权和定价权的原料药企业被停产或限产,原料药据此掀起新一轮涨价潮,部分品种价格已上调。尤其是维生素家族,价格普遍上涨,相关上市公司中报业绩预期表现靓丽。不过,位于京津冀等限产区域内的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则稍显平淡。

 
    维生素全线上涨
 
    2017年以来,维生素行情火爆亮眼,大部分维生素品种价格维持在高位。自6月以来,维生素D3价格从70元/公斤一路飙升至7月3日的425元/公斤,2017年至今涨幅已高达456%,价格创历史新高,前期高点为2009年创下的423元/公斤,欧洲市场报价上涨至30—40欧元/公斤,目前多家公司已经停止对维生素D3的报价。
 
    此轮维生素D3的价格涨幅超出市场预期,业内人士预判,当前维生素D3供货紧张,后期或继续上涨。“过去涨价周期持续时间一般为3-6个月,因维生素D3市场供给充足,供给缺口可以被迅速填平,长期涨价动力不足。本轮涨价的背景是环保压力日益趋严,部分产能处于长期停产的状态,本轮涨价周期有望持续1年以上。”天风证券医药研究员杨烨辉表示。
 
    受环保因素影响,维生素B1近期供货也偏紧,厂家检修等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天风医药研究员杨烨辉分析称,目前天新药业已停止维生素B1报价,短期内维生素B1有进一步上涨的动力。
 
    今年2月起,环保部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有关省市开展空气质量专项督查。其中,河北、山东是我国原料药及化工中间体主产区。随着国内环保核查力度趋严,不少原料药企因不达标被限产或停产,从而引发新一轮的原料药涨价潮,很多品种价格已开始上调。
 
    在维生素产品纷纷“坐地起价”的同时,相关上市公司的半年业绩表现也十分抢眼。东北制药的半年报净利增幅11倍,可谓是一骑绝尘,其7月14日晚间披露半年报预告,预计上半年盈利3800万元—41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06%—1201%。
 
    紧随其后的是花园生物,其半年报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盈利7300万元—77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4.10%—389.53%。
 
    兄弟科技半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6.5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42%。
 
    不过,因区域雾霾时发而屡遭限产的华北制药,业绩表现就稍显平淡。华北制药4月21日晚间发布一季报,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348.9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滑2.81%;营业收入为21.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0.53%。
 
    “今年制药行业面临比往年更加巨大的环保压力,做到绿色环保、清洁生产对于药企来说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乎生死的一件大事。”中国化药协会资深副会长张明禹表示,治污能力及成本将成为未来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超标污染企业将难以生存。
 
    停限产助推涨价
 
    环保部近日通报,截至6月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已经核查出“散乱污”企业17.6万家,对无法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企业,今年9月底前将一律关闭。京津冀周边是我国原料药企业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云集多家原料药企业。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自2016年11月武汉国际原料药展会开始,各龙头企业纷纷上调产品价格,或停止报价,捂货待涨。在2016年12月份的印度世界医药原料展期间,国内众多企业均对外不报价,行情看涨趋势明显。加之原料主产区在环保压力下限产限量,国外长单均抬高价格预期,直接带动大部分受限产品价格上浮。
 
    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统计数据显示,受环保影响,石药集团宣布停产导致短期内VC供给减少,价格迅速提升,由30元/kg上涨至50元/kg。涨价主要是由于成本上涨以及环保整治,但涨价的长期可持续性仍待观察。健康网数据显示,VC出口价格在4美元/kg,小厂饲料级价格稍低。
 
    受硫氰酸红霉素近期涨价影响,下游红霉素厂家上调价格。截至7月30日,阿奇霉素最新报价690元/kg;克拉霉素报价1150元/kg;罗红霉素报价550元/kg。此次红霉素产品涨价能否得到市场认可还待观察。硫氰酸红霉素前期************达到270~280元/kg。
 
    天风医药数据显示,目前三类重要的抗生素中间体——6-APA、7-ACA和7-ADCA价格分别为145元/kg、345元/kg和290元/kg,处于历史价格的底部区间。厂家的利润空间小,短期会导致供给收缩。综合各方面因素,长期来看抗生素有望逐步走出价格的底部区间。
 
    向下游转型业绩靓丽
 
    原料药企业向下游转型是业内近年老生常谈的话题,老牌原料药企业华海药业和海正药业转型较早,被业内树为楷模。
 
    华海药业2017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23.5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5%。2014年至2016年,公司分别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亿元、4.4亿元、5亿元。而海正药业2014年至2016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0亿元、87亿元、97亿元。
 
    时代方略咨询公司咨询顾问门萤认为,我国原料药产业多集中在中间体,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国际市场中依然缺乏竞争力,这也是我国原料药企在国际市场走价格战和产能扩张之路的根本原因。随着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原料药企业原有的发展方式正在不断发生改变,之前低附加值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如今原料药企业的发展。原料药企必须意识到“向下游产品延伸才是产业的最终出路”,不仅要继续做原料药中间体,更要做制剂,特别是制剂向国际非专利药市场的延伸。
 
    “事实上,中国原料药大部分用于出口,且整体产出超出需求,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不仅是减轻环保压力的需要,也是长期发展的需要。”门萤认为,原料药企业具有较强的制剂前端研发能力,其更易于向制剂转型。
 
    以海正药业为例,公司的原料药以抗肿瘤药物为主,其研发能力强。在制剂领域,抗肿瘤药物同样稀缺。海正药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就是在基于原料药的发展上强化制剂技术及研发能力,掌控上游较稀缺品种的合成技术,并积极开拓下游。